2016年物联网行业现状分析及趋势预测
中国物联网市场现状分析 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行业内对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物联网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近几年,随着高速宽带网络的普及,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平台型企业的成长和行业标准的推进,对物联网行业的需求也随之升级,从基础的物品识别、网络信息传输,开始向平台管理、数据分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升级,如此一来,物联网的云、管、端的信息闭环将会打通。 一、中国物联网市场现状分析 1、预计到2015年底,全球移动通信用户达到75亿,超过人口总数,渗透率超过100%,人与人的通信增长已显瓶颈,未来五年主要增长点将在于万物互联带来的物联网增长。目前全球物联网的平均渗透率只有3%左右。相比之下,北欧的渗透率较高,达到20%左右,其他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渗透率低于10%,中国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物联网的渗透率不足5%。未来10年,全球物联网产值将达到8万亿美元。此外,物联网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硬件未来将不再是获利的主要来源。到2020年,来自应用和服务的产值将占物联网总产值的70%,远超半导体、通讯技术和云端平台的产值。 201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624亿美元,同比增长29%。预计到2020年全球会有240亿台物联网设备联网,而思科、华为、爱立信则估计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量在500亿至1000亿个之间,远超现在70多亿部手机数量。其中,用于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医疗健康等的可穿戴设备会成为主要应用。根据我们的测算,2020年人均连接设备数将从当前的1.7个,上升到4.5个。 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预测 2、2016年,物联网迈向2.0时代,全球生态系统将加速构建。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过去一直处于政府主导与保护阶段,新一届政府将物联网作为重点产业打造,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随着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大力开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市场的驱动,将激发我国物联网市场的需求。 3、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200亿元,同比增长24%,2015年市场规模达到7500亿元,同比增长21%。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未来5年复合增速22%。相比之下,2015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完成1.13万亿,同比增长仅0.8%,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电信产业规模的2倍以上,孕育的产业链机会巨大。 截止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形成包括芯片和元器件、设备、软件平台、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5年,我国M2M(MachinetoMachine)连接数突破7300万,同比增长46%。RFID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但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硬件领域。整体来看,我国在M2M服务、中高频RFID、二维码等产业环节具有一定优势,在基础芯片设计、高端传感器制造、智能信息处理等产业环节较为薄弱,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和公共平台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相关的终端制造、应用服务、平台运营管理仍在成长培育阶段。 4、目前,我国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的企业有2000多家,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企业有50多家,产品种类共计6000多种,年产总量40多亿只,市场销售额突破1000亿。但我国传感器小型企业占比超过七成,产品以低端为主。高端产品进口占比较大,其中传感器约60%,传感器芯片约80%,MEMS芯片基本100%进口。 从企业数量和分部区域来看,目前我国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已有4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多个物联网产业基地。 2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二、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物联网技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能力使得数百万个或者上亿个接入设备,实现物体和互联网的连接,实现长距离和短距离通信,那么,有两个指标将会对物联网发展构成影响: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硬件、无处不在的连接和在线服务。近年来微电子成本的下降带来了关键组件的成本下降,从而带动整体硬件成本大幅下降,这一点成为物联网生态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包括传感器、RFID电子标签、云存储、网络传输等,并且计算、存储、传感等硬件越来越微型化,给物联网的产品部署带来极大便利,能耗降低显著提升。 2、由于物联网节点的海量性和大部分节点处于全时工作,节点生成数据的数量规模和频率远大于互联网。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4万亿GB),其中,物联网产生的数据量将超过10ZB。一些物联网行业应用,如车联网、智能电网、设备联网监测等,海量终端连接带来的采集数据也同样是海量的,而且大部分是非结构化、多样性和存在噪声的数据,使得传统IT解决方案无法满足物联网快速发展催生出来的数据处理需求,因此,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的结合变得水到渠成。 3、物联网PaaS平台对能力开放要求会更高,需要提供一些类似智能硬件自助开发的平台,比如中国移动的OneNet物联网开放平台,以及BAT等互联网巨头的物联网平台。 4、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时间表,预计2020年后,5G将全面投入商用。在MWC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美国Verizon宣布其已经开始在TexasOregon以及NewJersey两地开始进行5G测试。同时,AT&T也宣布,开始在其实验室进行5G测试。国内,中国移动提出满足2020年5G商用部署的需求,那么也意味着商用将在5年后启动,并且有望于2018年启动试验网。 投资者对于5G的认识,可能更多停留在其网络效应上,包括:10-100倍的网络速率,10-100倍的互连终端设备数量,1000倍的数据容量,时延降低到5毫秒以下,电池寿命延长10倍可至数年。但是,忽视了技术演进的本源是应用,5G的出现不只是一张新的移动宽带网络,其设计的出发点是考虑更加全面的行业应用,5G和物联网将形成很好的结合。 5、万物互联的基础是要有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未来基于万物互联的连接方式将呈现多样化,按照不同应用对网络能力的要求、时延、带宽、价值,可分为上中下三层。顶层是低时延、高带宽、高价值的业务,底层则是低容量、低带宽的保障性业务,不同的业务需要的连接方式不同。运营商的网络是全球覆盖最为广泛的网络,在接入能力上具备独特的优势,并且基于SIM/eSIM形成一个最真实的用户管理体系。因此,基于广域低功耗蜂窝技术的物联网标准将大大推进物联网应用的普及速度。 据预测未来60%的连接将通过广域低功耗蜂窝技术来实现,NB-IOT将重点瞄准这60%的市场。另外,30%市场需要中等保障,比如智能家居等,需要通过传感器、WiFi、低功耗蓝牙、Zigbee等技术实现,剩下还有10%的高保障业务,比如智能驾驶、智慧医疗、虚拟现实等,需要大容量、实时传输、智能处理等,还将依赖于5G/LTE等高速移动蜂窝技术。(via 慧聪安防网)转自:http://mt.sohu.com/20160519/n450365174.s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