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与微信产品开发的三大差异一 关于问题本身的理解 问题有三个关键词 智能硬件:智能硬件是一个科技概念,指通过将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对传统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而智能硬件移动应用则是软件,通过应用连接智能硬件,操作简单,开发简便,各式应用层出不穷,也是企业获取用户的重要入口。典型的智能硬件包括Google Glass、三星Gear、FitBit、麦开水杯、咕咚手环、Tesla、乐视电视等。
微信开发:微信开发即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将企业信息、服务、活动等内容通过微信网页的方式进行表现,用户通过简单的设置,就能生成微信3G网站。主要功能有微信官网、微信客服、微信商城、活动与促销。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是指个人、科研机构、企业、学校、金融机构等,创造性研制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产品开发的方法可以为发明、组合、减除、技术革新、商业模式创新或改革等方法。例如:电灯的发明、汽车设计的更新换代、饮食方式的创新、洗发水增加去头屑功能、变频空调等等。另外美国次贷,同样也是金融产品开发,即使是失败的,仍属于产品开发的范畴。
以上是百度百科上关于这三个关键词的定义,描述比较清晰。为了更好为后面的描述做铺垫,做一些补充说明。 关于智能硬件,可以分为有操作系统和无操作系统,有操作系统的智能硬件比如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比没有操作系统的比如部分智能手环、智能水杯等。有操作系统的智能硬件需要更强运算能力的芯片,需要嵌入式开发。 关于产品开发,我理解的产品开发定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产品开发应该包括产品规划和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市场营销或者运营五个阶段,以及贯穿前三个阶段的项目管理,一起六个方面。下面讨论异同时,因为我能力的局限,生产方面就不展开讨论。 二 项目管理方面的不同点1 需要的开发流程不同,智能硬件比微信开发步骤多 智能硬件产品开发流程有 - 产品设计:产品策划、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包装设计、交互设计、UI设计 - 硬件开发:原理图设计、电路图设计、PCB板设计、单片机设计、元器件选型、测试板生产、功能性测试、稳定性测试、小批量生产、量产 - 软件开发: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代码开发、软件测试、发布上架 - 软硬件联调测试 微信开发流程只包含产品设计的产品策划、交互设计和UI设计,以及软件开发的流程。 那么开发流程的不同,导致实际开发过程中的差异在哪里? 开发环节多,需把握的关键节点增多,增加管理难度。环节的增多除了对项目管理在各环节衔接和把控上提出更高要求外,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软硬件联调测试这个环节,最容易导致项目的延期。需要控制好软件版本输出和硬件试产T0、T1的节奏,加强与软硬件工程师的沟通协调,而项目经理最好对硬件开发和软件开发的特点都有所了解。 举前公司2013年开发安卓车机为例,首先要选定硬件平台,理论上硬件平台选型需要硬件工程师、系统软件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负责,实际上多是技术出身的高管,最后选了MSTAR786平台,平台的选择考虑的因素众多(平台技术成熟度、性能、成本、平台的生命周期等等),电子元器件的选型除了硬件平台外,还涉及比如各种天线(GSM、GPS等,这里还需要射频工程师)。初步确定电子元器件后就需要电子工程师设计硬件原理图、单板功能框图及编码、PCB布线,同时完成开发物料清单、生产文件、物料申领。PCB设计完后发出打板,之后单板测试,软硬件系统联调。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期调试时没有发现GPS搜星的问题,小批量试产后才发现,然后重新改原理图重新来了一遍。
2 需要的开发工种不同,智能硬件比微信开发工种多
以智能手机为例,可以分为四层开发,硬件(电子、LAYOUT)、系统软件(驱动、单片机、嵌入式开发)、应用软件、应用内开发。微信开发属于应用中的开发。所以,智能硬件的工程师有电子工程师、LAYOUT工程师、驱动开发工程师、单片机开发工程师和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前两者一般在硬件开发部,后三者一般在系统开发部。如果涉及终端软件的开发比如安卓平板,那么就需要安卓开发工程师。而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主要是web开发的前端和后端工程师。 工种的增多不仅增加了开发的技术难度,还增加沟通的难度,实际开发过程中,普通存在不理解对方技术特点的情况,并且开发习惯相差也很大,这些问题的存在,极易造成软硬对接的部分和共同作用的功能出现问题并且难以发现和排查。而这,又对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 前公司的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非硬件工程师出身)对硬件开发工程师的评价都很低。仔细想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少重要电子和平台选型的决策权导致影响力不足,二是几个工程师和硬件产品经理的文凭都不高导致自身综合素质较差,三是颜值低情商差。而为什么前公司会存在这一的情况,我猜测又和国内硬件行业的大环境有关,国内消费类电子的产品开发一直处于低水平,而软件开发特别是互联网行业起码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3 需要的开发周期不同,智能硬件比微信开发周期长 这看上去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也是如此。只是影响硬件开发周期长的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说明,一是涉及硬件制作的时间是固定的、备料的时间是固定的,比如6层的PCBA板设计完成之后发板给工厂制作需要大约七天时间,而不同物料的备货时间也是固定的,最长的电子物料备货需要两到三周。二是前面提到的联调测试。这些都导致智能硬件的开发周期比微信开发长的多。 另外,因为智能硬件开发如果在测试环节出现硬件导致的BUG,有可能重新修改原理图,那么就需要再走一遍发板。这和纯软开发的微信开发解BUG有极大的不同。基于这个原因,智能硬件的开发不会选择敏捷开发,而微信开发可以快速迭代(好废话2333)。 因量产涉及供应链,延伸一点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后面就不赘述了因为我也不懂。如果没有靠谱的供应链团队,对产品上市以及上市后的销售影响是巨大的,比如锤子手机T1。所以初创的智能硬件团队可以寻找专业的供应链服务来解决生产的问题。补充重要的一点,量产后costdown(降低成本)的工作即对可替代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上即影响采购也影响开发,同时成本控制意识对工程师影响极大,使得他们在做决策时偏保守,如容易采用新技术,软件产品要说服他们需要费一番功夫和技巧(再讲实例就成故事书了= =)。 三 产品规划和设计方面的不同点1 适合的需求场景不同,智能硬件适合高频长使用时间的场景。 微信公众号目前的功能主要是微信官网、微信客服、微信商城、活动与促销。这几个功能主要满足信息展示、信息交流、线上交易、宣传互动的需求。公众号的延伸小程序,适用的是低频刚需的需求场景。适用的原因是低频需求对获取用户的成本很敏感,而又因为低频,对用户基数要求高,所以适合大众低频的产品。 智能硬件的需求场景就相当多,以至于无法穷尽。不过,理论上讲它还是逃不开现有硬件产品需求场景的范畴,比如杯子到智能杯子,实际上就是传统硬件没有充分满足的需求通过新的软硬件技术去满足。所谓的智能只是服务于需求的工具,或者说是获得更好体验的手段。比如kindle之于读书,扫地机器人之于扫地。 需求的高低频,我认为会影响对体验的要求,或者说体验在低频产品里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在产品设计时需要注意平衡取舍。 除了高频低频之外,还有使用的时间长短,使用时间越长对体验的要求就越高,比如读书的时间一般较长,而阅读就不一定,有许多碎片阅读,这样需求场景的不同,满足的产品就不同,前者有kindle,后者就是微信公众号上的大量资讯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微信读书是单独的APP,我对此的理解是读书与阅读的需求差别决定的。 2 产品路标不同,智能硬件版本周期长。 智能硬件的版本号是1、2、3或者6、6s、7,一般一年以上一迭代升级。而微信开发或者说软件开发的版本号多是1.0.1,一周一版本。所以产品路标的规划上有很大的差别,或者说产品版本管理的思路和价值对于智能硬件和微信公众号开发不同。尽管没有实操智能硬件的产品迭代,但有几个点是需要考虑到的,一是新旧软硬件兼容的问题,二是对未来新软件功能提前支持的问题,比如iPhone6S支持iOS 10的拿起亮屏而6不支持。 3 产品成本不同,智能硬件成本高。 这里的成本包括开发实现成本(开发时间、开发人力成本、物料成本)和获客成本(营销费用、渠道分成、运营成本)。另外,从用户的角度也存在成本,简单称之为使用成本。粗浅的理解,实现成本和获客成本影响使用成本,使用成本越高要求用户使用意愿越强。结合需求场景或许更好理解。 4 产品设计不同,智能硬件的设计边界更广。 智能硬件的外观设计和结构设计,涉及人机交互、界面交互、视觉设计、材料工艺等。需要考虑易用性、耐用性、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而微信公众号产品主要考虑的是界面设计,虽然也涉及人机交互,更多的是界面交互和视觉设计。消费类智能硬件设计除了要考虑用户自我评价外,还要考虑他人评价的影响。那么社会性的考虑就比个性的考虑要多一些,延伸一点来讲,文化对产品设计也会产生影响,但是纯软产品就不用关注这些。话说情怀也多是智能硬件产品在强调。 三 技术方面的不同点
不是技术出身,讲技术不同显得不自量力了。其实在项目管理部分,不同工种的背后,对应的技术就不同,显得很废话。这里单独再提,主要两点,一是知识产权,二是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范围挺广,这里主要讨论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一提到专利,想到的是三星和苹果专利案、山寨。实际上,专利的申请一直是硬件技术公司很重要的工作,专利又分外观、实用新型和发明三种,申请时间和难度由低到高,细节不赘述。前司只是三个发明专利,真是够了。专利起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发明专利保护时间较长,专利还可以授权来获益。我们经常骂国内硬件公司垃圾,和专利积累不足以及成熟行业专利被垄断导致核心技术难以绕开专利而只能采购国外公司核心元器件导致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专利申请上国内华为是做得最好的,要说小米的瓶颈,我认为也是在这里。 仔细想想,智能硬件产品需要有技术积累,即使在新兴的行业,核心技术掌握是产品能否走得更远更稳的关键。浮躁的团队,是做不好的。
转自h ttp://www.jianshu.com/p/0ebb26a43407
|